繁
简
EN
前言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
美高梅特展 《超元‧萬象: 蕭勤的藝術》
展覽亮點
蕭勤
活動及文創銷售
文創紀念品及極限量版畫
創作展示
關於美高梅
前言
《超元‧萬象: 蕭勤的藝術》序言-何超瓊女士
策展顧問菲利普·多德的話
策展人許劍龍的話
蕭勤藝術基金會致謝文
《超元‧萬象: 蕭勤的藝術》特展 - 序言
蕭勤老師一生以「龐圖」探索生命之圓,畢生堅持至臻至美的藝術精神境界,是最早奔馳到西方的中國「響馬」,敢想敢闖,以超然脫俗的方式展開對生命及宇宙的無盡探索。美高梅與蕭勤老師貫徹初心的藝術精神相知相惜,我們一直以革新探索的精神,將旅遊、加上文化及藝術這三大元素有機融合,以世界級藝術珍品引領出「全方位旅遊體驗生活模式」。 《超元 · 萬象:蕭勤的藝術》沉浸式特展象徵着我們藝術征途的昇華,一場跨越中西六十多年的藝術歷程,運用美高梅科技黑盒2,800萬像素廣闊無限的視角,以「空間創造空間」的革新方式,立體地展現蕭勤老師充滿想象力和能量的藝術時空,審視人類太空探索與藝術創作,也見證我們共同將中國藝術創新演繹推至新高峰。 蕭勤老師已啟程邁向永恆的旅途,如他所言,他「沒有離開,只是不在」。願這次特展成為蕭勤老師與美高梅共譜藝術夢的龐圖圓點,啟發觀衆一種在物質世界以及時間感受之外的永恆,帶領觀眾飛越無限宇宙,一起追逐夢想 。
何超瓊 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長及執行董事
《形變:蕭勤與1960 年代太空主題的藝術》 菲利普·多德
1840年,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見到了照相這一新發明後,宣稱道:「從今日起,繪畫已死。」這樣的恐懼再次印證了人們在新科技出現時對繪畫存亡的擔憂——無論是電影、錄像,還是時興的數字技術。然而,正如電影的發明曾被認爲是劇院的終結,但劇院得以延續一般,繪畫仍屹立不倒、生生不息。 即使新技術常常吞噬了現有的藝術形式(小說被改編為電影,藝術作品轉換為沉浸式體驗),它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現有作品的新視角,自身或成就了全新的作品(例如畢加索對維拉斯奎茲的《女僕長們》的重新創作)。這就是《超元‧萬象》特展的目標:我們能用多種方式與蕭勤的繪畫作品相遇,既通過作品本身感受其無窮魅力,又能通過數字科技感受其流變之美。 蕭勤對「新」的看法與保羅·德拉羅什大相徑庭:在1960年代,他抛棄了油畫顔料,改用亞克力這一新興繪畫材料,並擁抱了太空旅行科技相關的主題。他深刻地認識到了「改變一切是爲了讓現有一切不變」的道理。 要理解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宣言,我們需要回到20世紀60年代的語境。 1967年,蕭勤寫信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信中說他想成為一名宇航員,並認為當局應該把一位藝術家送入太空。他的這一想法既是當代的,也可以說是傳統的(同時也是幽默的)。宇宙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想像的一部分,即使直到1958年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才成為第一個離開地球進入太空的人。最早的宇宙圖像可以追溯到18,500年前的法國拉斯科和西班牙卡斯蒂略的洞穴壁畫;太空項目往往以古代的神和女神命名,比如嫦娥或阿波羅,這些跡象不難看出我們自古以來對宇宙和太空旅行的著迷。 蕭勤於1935年出生於上海,比第一張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早了11年,他的成年生活橫跨了從加加林到中國嫦娥飛船登陸月球的實際太空旅行的時間線,也難怪宇航和宇宙的概念對他如此重要。 最近,全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重新燃起對太空、太空旅行以及相關科幻小說的興趣——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大獲成功便是一例,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去理解旅行和空間(既指我們的內心世界,也指外太空)的概念如何影響了現代藝術,並且如何塑造了蕭勤的創作。
(一) 蕭勤於1960年來到米蘭。彼時,米蘭的藝術、時尚、設計和電影業欣欣向榮,是媲美紐約的世界文化中心。由此看來,同樣重要的是,蕭勤在1962年參與發起了「龐圖」這一前衛藝術運動;同年,意大利也加入了太空探索計劃。當然,這並非意在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而是為了揭示出,在蕭勤發起龐圖運動的時候,太空探索已經流行。 對蕭勤有更直接重要影響的是偉大的意大利藝術家盧齊歐·封塔納,他是蕭勤的朋友及關鍵的支持者。封塔納本人始終與「空間主義」 這一概念緊密相連,即用實用的方法來創造一種探究空間神秘屬性的藝術。50年代後期,就在加加林的太空之旅結束後,封塔納以 「自然」為題,用陶土鑄造了44個有缺口和裂縫的有機球體。封塔納說: 「我想到了那些星球,想到了月球上的洞,想到了讓人痛苦的可怕的寂靜,想到了新世界裡的宇航員。」 對於封塔納來說,這些球體讓他能夠「表現虛無!這就是物質的死亡,純粹的人生哲學!」他如是說。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並沒有強調蕭勤受到了封塔納的影響(雖然他本人樂於接受這種爭議)。有意思的是,封塔納言語間似乎提及了東方哲學(「表現虛無」)。對老子稍有了解就會知道空間對這位古代哲學家的重要性(「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或許他才是封塔納的老師。
(二) 蕭勤在六十年代最重要和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是《光之力》(1965)。這是件尺幅相當大的縱幅繪畫,包含了一些幾何圖形,看起來像是菱形的一部分與一系列同心圓相交。這幅畫也有縱深:菱形似乎疊於同心圓之上,而圓圈讓位黑色背景——那在1965年時一定看起來像外太空的圖像,中間點綴著藍點(或暗星)。 在描述完這件作品後,接下來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幅抽象繪畫?一方面,這似乎是蕭勤試圖探索宇宙的一種方式; 無論是在1965年還是現在,它似乎都是最當代的繪畫。但在另一個層面上,這些菱形和圓圈將目光引向它們「之外」的黑暗。菱形——對應中國哲學中 「地道方」 ——好似半遮住無窮遠方的幕簾。這就是封塔納所指的東方哲學深處的 「虛無」嗎?《光之力》是一幅最傑出的畫作,它運用了當代世界和航空探索的圖像,呈現出一幅兼具外太空和內心世界的形象。儘管科幻小說中常借用外太空來探索內心,但對於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視覺藝術家來說,這樣做是很少見的。這幅畫令人聯想到空間中的空間(看看這個圓圈裡的宇宙)。這是一幅只有能夠接觸到一種文化和藝術語言的人才能畫出來的畫,這種語言可以融匯東西方,貫通古典和現代。打破亞洲或歐洲敘事是蕭勤的特徵之一,這也使他成為當時乃至現在如此與眾不同的藝術家。
(三) 蕭勤曾經幽默地說過,他自己不屬於地球,而是「外太空的公民」。美國著名的作曲家、爵士樂音樂家、蕭勤的同代人桑·拉也曾這樣說。對桑·拉而言,外星世界是他試圖與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白人拉開距離的方式,也是在爭取民權的鬥爭中堅持黑人身份認同的方式。 蕭勤對外太空的興趣點則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他對老子和「道」的迷戀,二者都對唯物主義和重商主義保持高度懷疑,而六十年代他在米蘭時又再度將目光投向這兩者。 在我的理解中,蕭勤把自己想象成外太空的公民,這是他個人對於已經被物質主義和商業化滲透且仍在被侵蝕的世界的獨特反抗。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個外星人,給了他超越塵世、超越世俗成功的視角;這讓他能夠在繪畫中想象全新的世界,以此來探索內心和宇宙。
(四) 蕭勤從未停止發展和擴張他在60年代形成的語言,例如,太陽和折射光對他來說仍然很重要。他的一生就是在啟程和到達的過程中探索新世界。另一位旅人,T·S·艾略特,曾經在他偉大的詩歌《四個四重奏》(受佛教影響)中寫道: 我們不應停止探索 一切探索的終點 終將帶我們回到原點 重新認識這個地方 在我看來,蕭勤對宇航員和太空的痴迷是在用藝術的方式表達艾略特的文字。他最大的成就是創造了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語言,並借此來想象內心和外太空——重新展望宇宙和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策展顧問 菲利普·多德
「超元·萬象:蕭勤的藝術」與ART-TECH-TAINMENT
適逢「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以「命運的統計學」為題,探索科學信念與信仰之間的關聯,美高梅推出重量級特展「超元萬象:蕭勤的藝術」,提出ART-TECH-TAINMENT (「藝術-科技-娛樂」三位一體)的策展理念,開展一場不一樣的、跨界的文化之旅,重新審視中華五千年之文化傳統,及科技對藝術呈現的無盡潛力。以戰後抽象藝術大師蕭勤的作品為主線,高科技的應用將蕭勤畫中表達的中國傳統哲學觀深入淺出,在透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劇院變身為「蕭勤的宇宙」。 展覽由八個展區構成,包括「主席典藏」內的蕭勤代表品、藝術影片、互動式遊戲、沉浸式藝術體驗和數字藝術裝置及藝術家近年來的創作。展覽所亮相「宇宙大能量」系列,更是蕭氏一生回顧與展望的結晶。 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我希望公眾能夠與藝術產生緊密的互動。此展也將是對華夏傳統文化普及化、當代化、國際化的一個嶄新嘗試,從而架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西方、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策展人 許劍龍
致謝文
此次美高梅主席典藏蕭勤大展「超元.萬象:蕭勤的藝術」展覽得以成功舉辦,我要代表藝術家蕭勤先生與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向澳門美高梅何超瓊主席及她的團隊、策展人 3812畫廊許劍龍先生、菲利普‧多得致謝。 還要感謝展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因為您們辛勞的籌備和組織才能讓夢想成真。您們對蕭勤藝術的支持和鼓勵,讓我們的工作團隊感受到了深厚的情誼和真摯的友情。更因為您們的無私奉獻和堅持,使蕭勤老師能夠在藝術創作上持續精進和成長。 《超元‧萬象: 蕭勤的藝術》透過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完美地展現出蕭勤的宇宙觀,藝術家希望與觀衆分享一種在物質世界以及時間感受之外的永恆,帶領觀眾飛越無限宇宙,與他一起追逐夢想。 在高雄的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一直以來都是蕭勤老師藝術創作重要的後盾,此展覽是蕭勤老師藝術生涯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特以此文送上最深的感謝。
蕭勤國際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吳素琴 202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