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抽象藝術大師、戰後華人抽象藝術先驅蕭勤被譽為是過去六十年來最重要的中國/歐洲藝術家。 蕭勤的藝術作品廣為國際頂尖博物館收藏,例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馬國家美術館、香港 M+ 博物館、上海龍美術館等。此外,他近年在北京松美術館、拉脫維亞陶格夫匹爾斯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與巴黎吉美博物館舉辦過個人展覽,其藝術成就廣為國際認同。 蕭勤早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探索和創作抽象藝術,縱橫東西方數十載,致力於把東方禪學融合至現代抽象藝術,發展出極富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與創作視野,對中國現代抽象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如旅法前輩藝術家林風眠、趙無極、蕭勤以西方藝術為師的同時,在60年代開始對禪、道、老莊思想產生興趣,尋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養分。他對各種東方哲思的人生、宇宙、自然觀的研究及感悟,使他更能夠掌握虛與實、陰與陽等對照概念及意境聯想,並於紙和畫布上保留手隨心轉的自由發揮空間,在繪畫裡展現「二元性」的對立及和諧、張力與平衡,開拓有別於西方抽象主流圖式的創作風格。羈旅海外60年,他先後輾轉於馬德里、巴塞羅那、米蘭、巴黎、倫敦、紐約等城市,蕭勤融會了西方美學、東方哲思以及對天體物理和宇宙現象的探索,隨著個人生命歷程的起跌變化及內省歷練,創作出面貌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致力發掘人類精神生命的深刻意涵。通過繪畫及自我意識的千錘百煉,蕭勤一生不斷追求天人合一、超越死生局限的廣闊人生境界。 作為最早成立的華人戰後藝術團體「東方畫會」的發起人之一,蕭勤率先引進西方前衛思想與原作,更致力將中國現代藝術推出海外;1956年,蕭勤展開漫長的歐美遊歷之旅,從西班牙馬德里經巴塞隆拿輾轉紮根於意大利米蘭,並以此為縱橫西方數十年之基地。1961年在米蘭發起「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提倡「靜觀精神」,更是戰後西方唯一由亞洲藝術家發起,以東方哲學為思想宗旨的國際前衛藝術運動。
且容我如此導引我個人的創作意涵:「以中國文化的智慧為根本,及引用⻄方文化漸進及自我省思的表現方式而走向無限;並維持探討永恆的赤子之心,讓自我的藝術生命不斷地持續成長。」長久以來,我內心這股堅持的信念引導著我的藝術創作。 50年代是歐洲「非形象主義」及美國「行動繪畫」風靡的時期,這個本來充滿生命活力的⻄方藝術運動,到了50年代末期時,漸漸淪為毫無控制的感性發洩或技巧遊戲,漸漸失去原有的精神深度及活力。這當然也反映出已在蔓延中西方社會裡消費主義、社會心態的危機。當時,抵制非形象的感性之泛濫及走向更深層面精神性的追求,當然不止我一人。 在這同時,我開始對老莊思想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思想,直接影響了我的意識型態,讓我在濃厚的⻄方文化衝擊下,精神上得到和諧及平衡,我的創作也因此而改變。 同時在米蘭,我遇到了幾個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朋友們,他們就是卡爾代拉拉、吾妻兼治郎。1959年我與卡爾代拉拉居住同一條街上,我們兩人的創作理念都是屬於靜觀內省型的精神性繪畫。也因此兩人常見面談創作的想法與理念,因為當時的主流藝術都屬於較「本能與肉慾性」的表現,跟我們的創作屬性是有著極大之差異,在談論之間,我們決定邀請理念相近的藝術家成立一個以精神性主導的藝術運動。 當意念成熟後,1961年就決定發起一個藝術運動,亦即 「Punto (點)... 龐圖國際藝術運動」, 同時也邀請其他意念相同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參加,並發表了卡爾代拉拉所擬的宣言及舉行展覽活動,以推廣我們的理想。 「Punto (點)...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宣言很精簡:「觀念的純粹性及創作的理由,是在於了解在『無限』中之『有限』的條件,其思想的現實性及對生命真諦之領悟。 「人」即是在無限宇宙中之有限的條件,藝術工作者應是人類的精神先知及其思想的代言者;因此,他對思想的探討、精神的追求及生命之領悟,應先於他人;這樣他才能將之傳送給別人,為人類精神進化盡一份天職。 「Punto (點)...龐圖國際藝術運動」傳達藝術作為靜觀和內省思想的主張,也傳遞藝術應從個人的思想體悟出發,作為人類精神傳遞的媒介。 1962李元佳初抵米蘭,我就邀請他參加第一次「龐圖運動的展覽」,成為參加龐圖展覽的成員。他更為這個藝術運動創作了一幅作品《藝術往何處去》。 「宇宙能量」系列是我於1980年代開始的創作且持續至現今。因宇宙中無限的能量即是我創作中源源不絕最重要的靈感來源,而這其中不僅僅是宇宙中銀河星體,它更強調是與人類精神生命相關聯,以及潛伏於所有有形、無形的生命、物態、文化、宗教中,最深層的、促使其存有且運行共生的靈性力量,讓我在繪畫中探尋生命的永恆,而;永恆的創作延續出無限能量,進而呈現出一種對於宇宙聚散的體悟和詮釋。一直以來,我皆以深層的平和、誠實的內在,和宇宙間無形卻又無所不在的能量作為內心觀望的依循。 「宇宙天相」系列,是生活上的磨鍊與來自佛家、和禪宗對我的啟示,我再以非科學的、非邏輯的創作,以沒有透視、比例、立體、解剖... 等的技法所創作。在創作過程中,讓我自覺「自我」的渺小不足道,卻深深覺得這樣的「小我」唯有與宇宙的「大我」合一時才有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 我慢慢以「無我」的心情來與大宇宙融合,將內在的精神世界與遼闊無垠的宇宙時空相連結,去體會啟發宇宙給我的力量,並以深層的精神意識,圓融多變的造型語彙、飽和且強烈的冷暖色彩,來表現宇宙中鼓動萬物的炁和節奏,呈現生命深邃的存在意義,用畫面去印證這個偉大無窮的泉源。從天體物理及宇宙現象探索發現,而形成了追求生命及宇宙和諧、均衡的創作方向。 更可以說我是在探討人生與自然的關係,而思考層次是由內向外,以個人來觀察自然,先瞭解「自我」,再擴及於整個外界和宇宙無垠的奧妙。再創作出「銀河」、「黑洞」、「殞星」、「宇宙旋渦」、「炁」和「能量」等作品,皆是用老莊學說裡對天地、自然的種種尊敬態度來思考。同時又以「圓」為中心且向外擴散的造型,在宇宙的四方空間擴張與收縮、呼吸與吐納,而這些在宇宙中長存的現象才是「永恆」。 宇宙中生命的巨大變數,代表著生命在所有層面,以不計其數的形式和變化所進行的進化,而藝術亦是。藝術創作是一件永恆沒有止境的工作與探索研究,它的道路曲折而永遠走不完;正像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生命的實相和靈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所有困難和潛在機遇。 如你的思想僅僅抱有對於宇宙生命的一些固有概念,就未能真正體驗到宇宙生命的深層精神。因此,你必須用你的思想,同時用你的心靈,去仔細聆聽。 對我來說,人生每個不同的階段是一種『輪迴』,離開了這裡,還有另一處。像似一個圓般的,是一種非時間性、物質性的境界。 如此的思維,回應在為Samantha所創作的「永久的花園」系列中要展現的生命能量。在緩緩綿延長流的畫面中,我將自身的體悟、精神和生命能量轉換為畫作,傳遞著永不絕望的救贖精神。我是不可能承認為藝術而藝術,我做藝術是為了更大的理想,這個更大的理想並非由我來創造,只是藉我來傳達。 我的作品,有許多著重在人和自然、人和能量,以及生命相關的表現,其中的情感表達卻是處於一種較為隱性的狀態,蘊含在畫面之中,例如近十年來所發展的「宇宙愛心」系列,著重在「愛」和情感的探索,包含人和人或是人和宇宙之間的情感狀態,是一種顯性的「大愛」,進入無限的大我,以單純及直接的方式繪出愛心,而在畫面中總會加入一個「無限大∞」與兩個宇宙的符號,且有許多漸層性的表現,來展現一種「愛與包容且納涵著無限能量」的語彙。希望你們都能讀懂我在繪畫中所要傳達的訊息。
蕭勤作為戰後亞洲藝術大師,證明了一個人雖然離開了他的故地,但卻從未忘記過當地的文化傳統。他的一生都在堅持藝術創作,致力於弘揚東方的「靜觀精神」。其靈感來源於禪宗的哲學,在定義東方傳統的復興的同時,還融入了戰後先鋒藝術的形式語言與媒介。
蕭勤是中國先驅藝術家,他一生的創作致力於融合東方精神和⻄方美學。自二零一八年美獅美高梅開幕以來, 已收藏多件蕭老師的名作,蕭勤的名字會永存於歷史,而蕭氏的精神將銘記於我們心中。
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精神表明了他對歐洲抽象繪畫的貢獻是多麼重要。他在其戲劇性、持續性和冒險性的發展中發揮了真正獨特的作用。
蕭勤是一位傑出和罕見的藝術家,在戰後歐洲和中國藝術史都佔有一席之地。 50 年代末,他啟蒙塔皮埃斯( Tapies ) 了解佛教;60 年代初,他是「龐圖國際藝術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因為「龐圖」使當時米蘭成為與紐約互相媲美的全球藝術中心。正在這個時候,盧西奧·豐塔納 ( Lucio Fontana)與蕭勤成為了朋友。正是在米蘭,蕭勤開始創作獨特的抽象作品,這些作品最終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意大利羅馬國家美術館、中國廣東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等收藏。 當時,蕭勤雖然還未在歐洲藝壇佔有一席之地,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中國根。50年代中期,他與友人在台灣創立了於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上第一個前衛抽象藝術團體「東方畫會」;60年代在歐洲期間,蕭勤經常寄書信回台灣,講述和介紹歐洲現代主義最近期的創作。 1966 年,蕭勤在倫敦生活了一段時間,創作了非同凡響的作品(例如上圖的作品),這應該讓我們修改對歐洲藝術史的描述。蕭勤是一位真正的全球前衛藝術家,他曾向美國宇航局提出申請,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藝術家。蕭勤總是走在時代的尖端。 蕭勤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從來不缺乏展覽機會,但在過去的四五年裡,他備受博物館寵愛,在北京松美術館舉辦了個展,還有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的回顧展,蕭勤的畫作更與羅斯科的作品並置展出。 「如果蕭勤不曾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中國現代藝術在20世紀西方藝術的舞台會更不起眼。他在中國和歐洲現代藝術界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認為我從未見過比蕭勤更開放的藝術家。無論是在馬克·羅斯科藝術中心舉辦大型回顧展,還是即將在澳門舉辦的沉浸式展覽,都以他的畫作為靈感。蕭勤對新項目表現出無限熱情,同時也對過往和傳統懷有最深切的敬意。他的作品嘗試把過去與未來結合在一起,意義非凡。」